期刊简介

               本刊是神经精神病学工作者的专业性学术刊物,既有反映高水平的研究报告,学术讨论,调查资料等论著,也有实用性强的临床实践,医疗探求,教学经验介绍等。读者以神经外科,内科,精神科医务人员和从事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人员为主要对象。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 安徽省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

出版部门: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8-242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4-1168/R

邮发代号: 26-84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86

出版地区 安徽

出版地区 安徽

订购价格 160.00

杂志荣誉 1999-2001年度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首页>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 杂志名称: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 主管单位:安徽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安徽省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8-2425
  • 国内刊号:34-1168/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1999-2001年度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期刊收录: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3年第1期文章
  •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内感染的护理干预

    目的通过对神经外科内重症监护室(N-ICU)院内感染的情况调查,探讨院内感染的护理干预.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10年在我院神经外科内简易ICU,收住患者住院时间>72h与2011年我院神经外科内改进ICU环境,并采取护理干预,收住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率相比较.结果2010年N-ICU收住147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9例,感染率为13%,2011年收住183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1例,感染率为6.......

    作者:靳玉萍;程春梅;马雯;庄红霞;林穆君 刊期: 2013- 01

  • 下丘脑区恶性淋巴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影像学、诊断及其治疗和预后.方法对2010年10月收治的1例下丘脑区PCNSL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嗜睡,尿崩的症状,血淋巴细胞比率升高,电解质紊乱,甲状腺激素下降,血催乳素升高.头颅MR显示下丘脑区异常信号,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高信号,水肿相对较轻.注射GD-DTPA后,可表现为均匀一致增......

    作者:黄灵团;覃震宇;李国成;农大件 刊期: 2013- 01

  •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震颤2例临床分析

    目的虽然丘脑腹中间核(Vim)是治疗特发性震颤(ET)首选靶点,但是由于存在刺激耐受和其他副作用,因此需要探索新靶点.本文旨在探讨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治疗ET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在北京天坛医院接受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的ET病人的资料.病人接受立体定向手术,根据神经解剖图谱、术前MRI,术中微电极记录和测试以确定靶点.术后调节刺激参数以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和电池寿命.术后随访对治疗效......

    作者:陈宁;孟凡刚;马羽;葛燕;张凯;胡文瀚;张鑫;张建国 刊期: 2013- 01

  •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中的风险控制与安全管理

    脑深部电刺激(deepbrainstimulation,DBS)影响治疗效果因素多,医疗费用贵,病人对治疗效果期望值高,易发生与硬件有关的不良事件或手术并发症等.如何控制DBS在运动障碍性疾病(movenentdisorders,MD)治疗中的风险,确保DBS治疗安全是功能神经外科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探讨了风险控制与安全管理在DBS治疗MD中的应用.......

    作者:史有才 刊期: 2013- 01

  •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脑胶质瘤鉴别诊断的应用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是将多种功能磁共振成像融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方法,是颅脑成像中一项发展迅速的技术,它具有高分辨率、高精确度、非侵袭性的特点,并能提供组织解剖、功能、代谢等多方面信息,现已普遍应用于神经病学病变的诊断、治疗、随访,本文综述了多模态功能磁共振在胶质瘤的鉴别诊断的应用.......

    作者:熊赤;牛朝诗 刊期: 2013- 01

  • 前纵裂入路切除鞍区—第三脑室前部肿瘤研究进展

    鞍区病变种类繁多,因其解剖部位深在,周围毗邻重要神经、血管,尤其与视神经、垂体、颈内动脉、丘脑等结构关系非常密切,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前纵裂入路利用自然脑裂的分离,无需牵拉额叶就可直接暴露重要血管、神经及双侧海绵窦内侧壁等周围结构,尤其能充分暴露第四间隙,手术视野清楚、操作角度好、盲区少,肿瘤全切率高,疗效满意,尤适用于切除鞍内向鞍上、第三脑室前部、蝶窦发展的肿瘤.目前应用较为广泛,随着显......

    作者:计颖;程传东 刊期: 2013- 01